搜索
在线咨询
咨询热线
029-34924119
咨询组:
招生咨询
QQ:
咨询时间:
9:00 - 17:30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8 彬州市职业教育中心 All Rights Reserved 陕ICP备12012719号 网站建设:中企动力西安

数字平台 | OA办公 | 资源库 | 家校通 | 数字图书馆 | 证书查询
地址:彬州市泾河新区教育园区 电话:029-34929010(招生办) 34924377(安置办)
邮箱:
157805423@qq.com QQ:157805423 邮编:713500

可信组件
彬州市成人教育中心2023年春季招生简章
彬州市职教中心召开解读《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试行)》专家讲座
教育部教育惩戒新规3月1日起实施
彬州市职业教育中心2020年度教育教学年度质量报告
彬州市职业教育中心2021年春季开学报到工作顺利开展
彬州市职教中心关于冬春季火灾防控工作致学生家长的一封信
彬州市职业教育中心2021年元旦致家长的一封信

视频专区 / VIDEO

开学第一课丨彬州市职业教育中心邀请彬州市检察院开展“以案说法”进校园活动
咸阳市人社局领导莅临彬州市职业教育中心考察工作
彬州市职业教育中心全面开展“讲述立德树人故事 深化五育并举实践”主题教育实践活动
春节慰问送温暖 真情关怀暖人心丨市教育局领导深入职教中心开展节前慰问活动
彬州市成人教育中心2023年春季招生简章
【喜报】热烈祝贺彬州市职业教育中心张静、郭慧娟老师获得2022年陕西省中职学校“教学能手”称号
喜报 | 热烈祝贺彬州市职业教育中心在2022年全国职业院校教师教学能力比赛中获奖

资讯详情

示范校建设验收总结报告

作者:
来源:
2015/04/08 16:52
浏览量

陕西省彬县职业教育中心国家示范校建设项目

 

    深化内涵发展 创建具有西部特色的示范名校

           ——示范校建设验收总结报告

        

    陕西省彬县职业教育中心创建于1998年,历经16年拼搏,已经发展成为一所融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为一体、大中专层次兼有的国家级重点职业学校。20126月,我校被三部委批准立项为全国第二批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单位。

    一、项目建设基本情况

    (一)项目建设总体情况

1、项目建设总体进展

    按照《实施方案》,共有5个一级项目、17个二级项目,443个验收要点。在建设期内,全面超额完成了示范建设的七大任务、471个建设要点,完成率为106%。

     2、预期目标完成情况

    该项目启动以来,始终认真落实国家三部委有关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建设精神,坚持“内涵发展和服务经济建设”两个基本点,以“优化课程体系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核心,“强化内部管理和创新办学机制”为基础,“校企深度合作和师资队伍建设”为保障,立足县域经济发展,着力打造具有西部特色的彬州技工品牌。

    经过两年建设,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改革方面:构建了“654人才培养模式”及四个重点建设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和新的课程体系,制定了包括四个重点建设专业课程在内的63门课程标准,实现了培养目标与企业需求、课程体系与职业标准相融合。与山西华兴科软公司合作,共同开发了示范校建设展示平台及各重点专业建设平台,开发3门精品课程平台。编写17门工学结合校本教材、开发21门主要课程课件、完成了4个专业教学资源库,新建、改、扩建实训室12个。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培养专业带头人8名、骨干教师16名、“双师型”教师19名、聘请25名企业技术人员作为兼职教师;制定体制机制创新和校企合作管理制度、办法等6项,与7家企业“订单”培养423名学员,完成7000多人次的社会培训及技能鉴定,相比原计划已经超额完成任务。

    (二)项目建设机制与举措

    1、组织保障

为切实保证和做好示范校建设工作,成立了项目建设领导小组,校长任组长,党支部书记任督察组组长,党支部副书记任示范办主任,其余五名副校级领导牵头每人分别负责一个项目,重点任务分解到人,边建设、边检查、边改进,形成了一个封闭的工作循环,提供了有力的机构保障。

    2、制度保障

    针对示范校建设工作,相继出台了示范校建设项目实施管理办法、资金使用管理办法、经费管理实施细则、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指导意见、师资队伍建设实施方案、校企合作实施办法等21项规章制度,严格规范示范建设的各个环节,确保有据可依,有章必循。   

    3、措施保障

为确保项目建设的顺利进行,制定周密的措施保障,校长亲自挂帅,精调骨干,人员优先,经费优先,信息优先,待遇优先,特事特办,畅通了办事程序,提高了执行力度。

    重点支持专业建设情况

    1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改革

    该子项目共139个验收要点,完成157个,完成率113%。

    通过人才需求调研、岗位能力分析、课程体系构建、课程标准制定、教材开发以及教学模式改革的基础上,与企业专家共同制定了适合企业岗位需求的人才培养方案,构建了“654”人才培养模式(即“六融合”,“五对接”、“四合一”)。四个重点专业依据“654”人才培养模式的框架,探索出了切合专业特点的各自的人才培养模式,制定了特色鲜明、完善合理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工作过程为导向,通过企业调研、专家指导认证,构建了与职业标准相融合,以岗位能力为主导的课程体系,如采矿技术专业构建的由基础理论、专业理论、岗位操作、拓展训练四个可自由组合的“一主二辅三方向”的模块化课程体系。以企业实习基地和校内实训场所为依托,形成了以“行动导向教学”为核心的“做中教,做中学”的一体化教学模式。以校企合作为基础,聘请企业、行业专家参与,共同制定了包括四个重点建设专业课程在内的63门课程标准。充分发挥专家指导委员会的作用,组建教材开发团队,编写了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的17门校本教材。

    积极参与国家资源共建共享计划,取得了采矿、机电、酒店服务类教学资源,与山西华兴科软公司合作,共同开发了四个重点建设专业平台和三门精品课程平台。不断推广项目教学、任务驱动教学、理实一体化教学。利用多媒体技术、仿真技术,不断创新教学模式、改革教学手段。建立健全了教学质量评价和监控体系,修订了《学生学业成绩考核管理办法》,创新了学生评教、教师评教、教学督导监控的三级教学质量评价体系。逐步实施“学分制”管理,建立了以能力、素质考核为核心,学校评价与企业评价相结合,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学生自评、小组评价与教师评价相结合的多元化评价体系。推行“考教分离”考核模式,引入企业行业第三方认证,实施“六证”打造彬州技工品牌,实现了学生能力考核与技能鉴定相融合。

该子项目的创新和示范作用体现在:

(1)引入职业标准,优化课程体系

    根据岗位能力需求及工作过程,引入国家职业资格标准,进行职业岗位分析、典型工作任务归纳、学习领域转换,构建了如基于典型工作任务的采矿技术专业“一主二辅三方向”的模块化课程体系等。

  (2)引入第三方认证,实施“六证”打造彬州技工品牌

    引入第三方认证,通过护士资格证、普通话等级证、技能等级证等考核,强化学生专业技能,实现了能力鉴定和技能考核相融合。通过“六证”有效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素养,为培养“能说、会写、善干”的技能人才奠定基础。 

    2教师队伍建设成效

该子项目共155个验收要点,完成了172个,完成率111%。

    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实施了“543工程”。(即:采取5种措施,培养4类教师的3种能力。)学校统一制定了《师资队伍建设实施方案》、《专业(学科)带头人认定标准》、《专业(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双师型教师评定办法》、《专业(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考核管理办法》等多种制度。采取“一定培养人数、二定认定标准、三定遴选条件、四定具体人员、五定个人规划、六定呈交资料、七定考评制度、八定考评结果”的“八定步骤”,优质高效地完成了师资队伍建设任务。

    建设期内,通过国内外学习考察、专家培训指导、企业实践、参加一体化课程改革开发、研究及自我学习提升的5种措施,引进、培养、聘用了专业带头人8名,培养骨干教师16名。聘请企业理论兼职教师13名,实习兼职教师12名。

    此外,还采取“请进来,送出去”的方式开展多种培训,先后选派张艳等六位教师赴台湾明新科技大学学习;130多名教师及学校管理层人员赴渝北职教中心、天津职业大学、山东淄博矿业学院、广州三向学院、安徽理工大学、河南理工大学、陕西科技大学学习;聘请了中国教育学会秘书长张治忠教授对全体科任教师进行了《行动导向教学实务操作》培训;聘请大连海事大学余双河教授、陕西银行学校于军副教授、陕西省教科所研究员郭伟、山西华兴公司武采清教授等行业专家对我校教师进行了专业建设培训;开展校内教学方法改革讲座等多种形式的校内培训。通过各种举措优化了教师队伍结构,打造了一支包含学科带头人、骨干、“双师型”、兼职4种类型为一体的结构合理、战斗力强的教师队伍。

经过两年的建设,教师的执教能力、科研能力乃至敬业精神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取得了累累成果。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完成省级课题研究2个,发表论文46多篇。2012年以来,80多名教师在国家级、省级各项大赛中获奖。

2014年省级信息化教学设计和说课大赛,我校共派出4名教师参赛,三等奖以上获奖率为100%,张军琦、申力分获一等奖,魏静、余波分获二、三等奖。

该子项目的创新和示范作用体现在:

(1)“543工程”系统提升教师执教能力

从师德教风、双专业带头人选拔培养、双骨干教师培育、双师素质提升等方面着力,以赛促教,提升教师专业技能教学水平;以赛促改,深化我校专业课程的教学改革,全力打造了一支师德高尚、爱岗敬业、业务精湛、务实进取的高素质教学团队。

(2)学习交流全面更新职业教育理念

学校选派相关领导和专业负责人赴德国考察学习,与台湾明新科技大学合作交流,选派骨干教师及优秀学生赴台进修学习,举办两岸职业教育论坛会,拓宽视野,更新了职业教育理念,为学校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力支撑。

    3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运行机制建设成效

该子项目共97个验收要点,完成了100个,完成率103%。

成立了由企业、学校负责人、专家和学校专业带头人组成的校企合作领导小组,组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运行管理机构,形成规范的规章制度和管理办法,“构建3个主体,实现7项突破”的“37”校企合作机制,形成了以“政府引导、企业参与、学校实施”的校企合作工作运行机制。政府、企业、学校作为3个主体,有力地推动了校企合作一体化办学,促进了校企深度合作,增强办学活力,提高社会服务能力,在以下7个方面实现了新的突破:

   (1)创新订单式培养模式与菜单式教学模式,激活办学机制。使校企合作管理规范化、制度化,校企合作有章可循,形成有效的校企合作长效机制,达到资源共享、校企共赢。两年来学校与上海外高桥等行业企业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和9家企业签订“校企合作、订单培养”协议,新增9家校外顶岗实习基地。

    (2)实施“工学交替、顶岗实习”,以工助学,强化学生动手能力,实现“做中教、做中学”。

    (3)实行企业冠名班,模拟企业化管理。 

    (4)教师企业轮岗,培养“双师型”教师,推动教学改革。

    (5)校企合作开发符合企业生产的“一体化”、“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的教材。

    (6)聘请企业工程技术人员作为兼职教师,实现企业参与教学活动。

(7)聘请企业专家指导我校实验实训室的建设。

该子项目的创新和示范作用体现在:

(1)校企合作,增强学校办学活力

校企深度合作的探索贯穿于示范校建设的全过程,企业人员深度参与人才培养和教学管理,合作开展长效职业培训。通过订单培养、顶岗实习、联合办学增强学校办学活力,提升办学实力,达到校企共赢。

(2)企业冠名,深度参与人才培养

    引企入校,企业冠名班的开设为校企合作打开了新的局面。企业技术人员深度参与教育教学和学生管理,引行业文化入校园、企业文化入课堂,引入6S 管理模式,营造了企业文化氛围,使实训环境更加真实地反映企业岗位环境,实现了校内实训与企业生产零距离对接。

    三、特色项目数字化校园建设情况

特色项目共有32个验收要点,完成了32个,完成率100%。

该项目以“办公无纸化、管理数字化、教学信息化、交流网络化、资源共享化”为目标,全面完成了《任务书》批准的特色项目建设的各项指标。完成网络布线、网络设备、安防监控中心、校园广播电视台、校园一卡通等14个子 项目的建设任务。同北京立业公信公司合作开发了适合我校管理特点的“数字化校园综合管理系统”和共享型教学资源库。改造并新建计算机教室共50个,按照“班班通”的标准添置录播教室、语音室、多功能厅,采购多媒体设备40台(套),建设多媒体会议室14间,50座计算机考试教室1间,电子阅览室可容纳300人,新建了数据中心并添置主汇聚交换设备3台,其他汇聚设备9台,服务器9台。特色项目的建成和投入使用,为学校各部门提供现代化办公资源,加快推进教育教学管理的现代化水平,有力支持各专业建设和学校长远发展。

特色项目的创新和示范作用体现在:

    (1资源优化共享促进了学校持续长远发展

    与中国移动彬县分公司签订“集团宽带业务合作协议”,引入企业资金,共建数字化信息资源共享平台。数字化资源共享平台和管理系统的投入使用,为学校各部门提供现代化办公资源,有力支持各专业建设和学校长远发展。   

    (2)数字化管理增强了学校安防管理保障

    校园一卡通系统,实现了消费、通讯、门禁考勤的一卡通行,为数字化校园建设的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校园安防监控系统的建设和使用进一步增强了学校安全保卫和学生管理力度。

    四、项目资金投入、使用与管理情况

成立了专项建设资金管理专门机构,制定了《示范校建设项目资金管理制度》和《项目专项经费管理实施细则》,明确了预算、支出、决算管理办法,设立专项建设资金专户,实行专款专用,严格支出管理程序及过程监督检查,按规定的项目资金支出程序和权限办理,诺守专款专用,厉行节约的原则,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按照已完成项目建设进度做到及时足额支付确保资金使用合法、科学。

(一)资金构成及到位情况

项目建设资金总投入1548万元,其中中央财政专项资金980万元、地方县级财政配套558万元、学校自筹10万元。所有资金均足额、按时到位。

(二)中央财政专项资金使用情况

中央财政专项资金980万元全部到位。截止2014年6月4日,已使用专项资金931.7万元,使用率95.1%。

    五、贡献与示范

通过实施项目建设,我校各项办学指标增量明显,办学水平显著提高,实践教学条件的软实力大幅改善,提高了学校社会服务水平,学校的示范、辐射和带动作用进一步显现。

(一)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

    1、输送优秀毕业生,为企业注入活力

    两年来,累计为企业输送各类技能人才1563名,毕业生一次就业率超过98.8%。毕业生跟踪调查显示,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综合评价的称职率为98.4%。与2012年相比,学生实习满意率达到98.6%,流失率下降了5%,技能鉴定通过率达97.8%,毕业生“六证”获取率由90.5%提升至97.6%,毕业生就业率达98.8% ,满意率达98.2%。

2、共享实训基地,服务地方经济建设

    两年来,依托校内实训基地与县内外校企合作,累计开展各类培训班20期,主要对煤矿、餐饮、旅游、敬老院等进行员工培训7000多人,培训数量多,效果佳,为县域经济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二)对其他地区和学校进行示范、带动和辐射的成效

    除对我校其它专业示范引领作用外,带动了周边学校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师资队伍建设、校企合作等方面更深层次的思考与探索。旬邑、长武、永寿、乾县、志丹县、延安、洛南、西安灞桥等三十多所职业学校的同仁考察来访、参观学习、交流经验。接待德国、非洲、纳米尼亚等国家的外宾访问参观。2012年成功举办了陕西省职业教育现场会,2014年承办了全省第二批示范校建设第五次推进会。

六、建设成果

(一)总体建设成果

     1、硬实力得到改善,软实力得到提升

    在国家示范校建设带动下,以四个重点支持建设专业为龙头,数字化校园特色项目为保障,教学硬件得到了改善。更重要的是学校内涵得到提升,以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为标准,示范校建设为契机,制定并完善管理制度,创新管理模式,提升了内部管理水平,使学校的管理和工作朝着更科学、更规范、更高效的方向发展。仅2013年一年,学校被评为“全国职业教育百强校”、“市级文明校园”两个称号,彬县县委、县政府连续十六年被评为教育教学工作先进单位。

    2、教师业务能力得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得到提升

通过项目实施,师资队伍结构更加合理,教师执教、教科研能力大幅提升。教师参与各重点建设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校企深度合作、教学模式创新改革、多元化评价模式的完善,从而使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显著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得到较大提升。两年内,学生参加市级以上技能大赛149人次,获一等奖8人次,二等奖86人,获奖率达96%。

   (二)典型案例

1、“四维”促发展,“六证”铸品牌

    以课题研究为依托,打造“彬州技工”品牌,挖掘县级职业教育中心服务区域经济功能,探索提高技能人才培训规律,建立完善企业岗位对接的用人和技能操作职位的选拔标准,加快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使操作规范,技术过硬,综合素质高的人才辈出。经过反复实践我校创新实施了“三技一品”(能说、会写、善干、品优)人才培养模式,用“六证”(毕业证、技术等级证、普通话合格证、德育合格证、实用文合格证、实习合格证)确保“彬州技工”品牌的质量。

    (二)披荆斩棘,努力探寻中职生学业评价之路

    根据企业用人标准和企业对人才的要求,构建“以就业为导向,以检验学生职业能力为核心,以学分制管理为主线”的由企业(行业)、社会、学校、职业技能鉴定机构等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学生评价模式。

    提出了一种既能体现学校、学生、企业及社会等多方主体的利益、又能彰显学业评价科学性、综合性的学业评价模式,评价模式融入第三方认证及学分制、学生日常表现、阶段性测评、实习评价、职业资格鉴定、技能大赛及操行评价等七个方面对学生进行全面评价,实施“六证”打造彬州技工品牌。

    (三)构建“四位三端”数字化教学资源,全面提升职业教育教学质量

    通过科学、合理、系统的顶层创新设计、依靠先进技术支撑、紧扣职业教育需求、实行持续更新和开放式管理,构建集网络资源、仿真实训、视频资源、数字图书,通过计算机、手机终端、电视等终端学习的“四位三端”数字化教学资源。

    (四)校矿两主体同育企业人,展示特色专业服务地方经济

    采矿技术专业采取“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同步发展”校企合作机制;实施素质、专业、服务三大品牌战略;实现了培训教学“两主体五对接”。即“学校与煤矿”两主体,“培训与岗位、教材与资格、课堂与环境、作业与设备、学员与工种”五对接。

    七、存在问题及改进措施

    (一)存在问题

    1、师资队伍建设步伐迈得太小,没有更多的教师到国际职业教育发达地方学习,缺乏国际视野。

2、校企合作未能成功“引企入校”,更深层次的合作未能开展。

3、国家示范校建设过程中,示范辐射作用虽有所体现,但还较为有限。

    (二)改进措施

1、根据示范建设重点专业的要求,对其它专业,从“人才培养方案、师资队伍建设、校企合作”等方面全面展开建设工作,使所有专业达到示范专业的标准。

2、依托校园信息化建设项目,持续提升校园信息化水平,为数字化教学和信息化管理打下坚实基础。

3、积极争取外部政策,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优化内部管理,为进一步提升学校办学实力营造良性环境氛围。